供应方面,硅料产能持续释放。
但相较产量,光伏银浆更为重要的是生产技术问题。高温银浆一般用于 BSF、PERC 电池,是当前市场的主要产品,目前高温银浆占银浆供应总量的 98%以上;低温银浆一般用于异质结电池,未来随着异质结电池市场份额提升,低温银浆需求将迎来快速增长。
但与数字上的观感有所差异,作为细分产业链的中间环节,聚和材料既受核心原材料银粉市场供应及价格的影响,又难以通过提价将压力向下游转嫁。但光伏产业链对降本增效的追求是一以贯之的,正如贺利氏光伏全球事业部总裁高昌禄曾对媒体直言,我们的一个主要战略,就是聚焦大客户,它们在做什么,我们就与之匹配。同时,原材料的供应商也过于集中,2021 年,我国全年进口银粉 3240 吨,其中有 91.48% 来自日本;聚和股份 2021 年银粉供应来源中,84.6%的银粉来自日本 DOWA,公司向 DOWA 采购额占报告期各期原材料采购总额比例均超过 50%。除此之外,聚和材料的同业竞争优势也受外界质疑,在专利问题上多有争端,也面临应收款项目回收、原材料供应商过于集中的风险。对此,帝科股份指出主要系行业整体利润空间缩减影响,导电银浆产品毛利率水平有限,加之下游对其他辅材降低成本有更强的诉求,同时行业竞争加剧,公司对客户的销售加价有所下降。
帝科股份的半年报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同比下降59.35%。实现国产替代,满足光伏产业需求,是百亿光伏银浆市场的新增长极。因此,需要让BMS(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更敏感、更智能,甚至要预知未来,这有赖于大量数据的采集与运算处理,并结合AI技术找到最优点、对趋势做出预判。
只有针对电芯开展精细化管理,才能更有效地应对效能与安全问题。在光伏电站场景,据统计直流侧引发的故障可占到所有故障的70%以上,逆变器需要具备智能组串分段与端子自动检测功能;在分布式光伏场景,电弧故障自动断路功能AFCI将成为标配、组件级快速关断功能将给维护和消防人员带来安全保障;在储能场景,需要结合电力电子、云与AI等多种技术对储能产品从电芯到系统进行精细化管理,从传统以被动响应及物理隔离为主的防护方式转变为主动的自动防护、甚至提前预测告警,实现从硬件到软件、从结构到算法的多维安全设计。随着光伏系统向着更安全、智能化发展,预计2027年MLPE在分布式市场渗透率将提升至20%-30%。趋势七 重构极致安全光储安全是产业发展的基石,这要求我们站在全场景、全链路的角度系统考量,并充分融合电力电子技术、电化学技术、热管理技术与数字技术,重构系统极致安全。
华为展望光伏行业发展十大趋势,希望能给业界同仁及所有关心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与个人带来一些启发。随着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占比不断提升,如何持续降低光储系统度电成本,提升运营运维效率,提升电网对新能源消纳能力的同时保持电网稳定性,以及保障端到端的系统安全是业界共同面对的关键难题。
最后,陈国光表示,5G、云、AI的融合应用正在塑造一个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世界,它比我们想象中更快地到来。趋势八 安全可信光伏系统在带来收益的同时,也蕴含着各种安全隐患,包括设备安全与信息安全。在用电侧,构建虚拟电厂(VPP)把海量分布式光伏系统、储能及可控负荷相结合,将分散的发电单元、储电单元灵活调度,实现电网削峰填谷也已在多个国家开始落地。趋势十 AI增效当能源行业逐步迈向数据驱动的时代,如何更好地将数据收集、利用并且最大化地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已成为整个产业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目前全球已经有很多光伏电站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预计到2027年,95%以上电站实现全面数字化。【2022年12月23日,中国,深圳】华为面向行业举办智能光伏十大趋势发布会。光伏产业大爆发背景下,挑战永远与机遇并存。AI技术可以普遍应用到强波动、高不确定性的新能源领域,在制造、建设、运维、优化、运营等光储的全生命周期内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组件级电力电子器件(Module-Level Power Electronics, MLPE)在光伏系统中指能对单个或几个光伏组件进行精细化控制的电力电子设备,包括微型逆变器、功率优化器和关断器,组件级发电、监控和安全关断是其独特价值。青海省海南州特高压项目2.2GW光伏电站, 9216台设备稳定运行在3100米高海拔严酷环境中,华为逆变器总计可用时长高达2千万小时,系统可用度高达99.999%,保障系统高发电量,降低度电成本。
趋势五 电芯级精细管理正如光伏系统向组件级电力电子(MLPE)发展一样,锂电池储能系统也一定会朝着更小的管理颗粒度进发。应用5G、AI、云技术,能将海量分布式光储系统进行智能化管理、运营与电力交易,构建VPP虚拟电厂,为用户侧可调节资源参与市场交易、负荷侧响应,为电网削峰填谷提供坚强技术保障。
以光伏逆变器为例,直流电压已经由1100V提升到1500V。趋势一 光储发电机随着新能源占比不断提升,给电网带来了冲击,使其面临系统稳定性、功率平衡以及电能质量等多种复杂的技术问题。因此,改变新能源控制模式,提高有功和无功控制与响应能力,主动缓解频率和电压波动,让光伏发电从Grid Following走向Grid Forming,将成为解决光伏并网消纳的重要举措。陈国光表示,双碳战略在全球的逐步落地,大大加速了光伏成为主力能源的进程。趋势三 组件级电力电子(MLPE)分布式光伏在产业政策和技术发展的驱动下近年来迎来蓬勃发展此外,在深宽比达到10:1以上时,CVD与PVD工艺无法保证下游工艺需要的近100%覆盖率的技术要求。
截至今早开盘,公司股价报29.90元/股,涨幅高达23.5%,总市值达到135.9亿元。根据浙商证券的测算,2023年TOPCon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167亿元,2022-2025年合计高达532亿元。
预计至2022年末TOPCon和HJT的名义产能有望超过70GW和30GW,至2023年末将分别达到130GW和60GW。截至2022年上半年,公司ALD设备、PECVD设备、PEALD二合一平台设备收入占比分别为44.18%、20.25%、32.36%。
12月23日,江苏微导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微导纳米,证券代码:688147)正式登陆上交所!公司股票发行价格为24.21元/股,发行市盈率为412.24倍。其中,公司应用于TOPCon新型高效电池生产线的产品已在客户现场验证。
公司自主研发的PEALD二合一产品,集成了PEALD和PECVD两种工艺,分别用于制备隧穿层和多晶硅层,能够弥补LPCVD技术存在的不足。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8月,TOPCon和HJT的产能规划分别超过300GW和180GW。在传统工艺中,由于存在厚度控制和膜层均匀性的问题,通过CVD与PVD工艺所生成的膜很难突破10nm以下的厚度极限。N型迭代正当时进入2022年以来,随着PERC电池技术的量产效率已经接近理论极限,电池片环节正迎来新一轮的技术迭代周期,光电转换效率更高的TOPCon和HJT等N型电池技术正逐步成为光伏行业的主流。
不过,由于其存在绕镀(降低良率)、石英管寿命低(增加成本)等问题,因此PECVD、PEALD等技术路线有望后来居上。业绩高速增长凭借ALD技术的核心竞争优势,微导纳米已经获得通威股份、隆基绿能、晶澳科技、阿特斯、天合光能在内的多家知名太阳能电池片生产商的广泛认可。
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85亿元,同比增长66.80%;实现归母净利润-325.47万元,同比下降115.83%(主要受收入确认与期间费用周期不一致影响)。专用设备在手订单中,ALD设备占比高达85.66%。
在TOPCon的生产设备中,用于氧化层钝化接触结构制备的薄膜沉积设备是核心设备。微导纳米本次拟公开发行不超过10,225.0177万股A股普通股股票,计划募集资金10亿元,实际募得资金11亿元,将用于基于原子层沉积技术的光伏及柔性电子设备扩产升级项目、基于原子层沉积技术的半导体配套设备扩产升级项目、集成电路高端装备产业化应用中心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招股说明书显示,2019-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6亿元、3.13亿元、4.28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5455万元、5701万元、4611万元。据微导纳米介绍,ALD技术是一种特殊的真空薄膜沉积方法,具有优异的三维共形性、大面积成膜的均匀性和精确的膜厚控制等特点,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可广泛适用于不同场景下的薄膜沉积。按照工艺原理不同,可分为物理气相沉积(PVD)、化学气相沉积(CVD)和原子层沉积(ALD)设备。目前,薄膜沉积设备主要分为LPCVD、PECVD、PEALD三种技术路线,其中技术方案最为成熟的LPCVD是市场主流,市占率超过90%。
受益于此,微导纳米的经营业绩呈稳步增长态势。聚焦ALD技术自2015年成立以来,微导纳米始终聚焦于原子层沉积(ALD)技术,并先后研发出ALD、PEALD二合一、PECVD等多款适用于光伏、半导体领域的薄膜沉积设备。
受益于N型电池技术产业化进程不断加速,电池设备环节也逐步进入高景气周期。招股说明书显示,薄膜沉积是指在基底上沉积特定材料形成薄膜,使之具有光学、电学等方面的特殊性能。
根据招股说明书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末,微导纳米在手订单合计19.75亿元,其中专用设备在手订单18.56亿元,设备改造业务在手订单1.15亿元。而ALD工艺可以在100%阶梯覆盖率的基础上实现原子层级(1个纳米约为10个原子)的薄膜厚度。